🥢我的媒体食谱
2022-1-12
| 2024-11-8
0  |  阅读时长 0 分钟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
受方可成老师《媒体膳食》系列文章的启发,记录下了我自己的媒体食谱。
本博客只讨论大众媒体,专业方面的话还是要认真看文档、网课、技术网站等等。

一、Newsletter

这里我没有把我订阅的所有 newsletter 贴出来,一是因为随着国内 newsletter 创作者的增加,我订阅的 newsletter 数量也来到了数十封,把链接全部展示出来挺不现实的;二是因为很多创作者都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订阅大量的 newsletter,随着邮箱中的未读数量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有一些 newsletter 我们没那么有兴致点开了、有一些 newsletter 我们没那么有耐心读完了、有一些 newsletter 的内容其实自己也不是那么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退订一些 newsletter,也可能有一些 newsletter 不更新了,一段时间后,留下的即是我们自己的订阅列表。
 

(一)Newsletter “市集”

这是一些 newsletter 集合,读者不妨和我一起尝试一下大量订阅。
 
🀄
中文Newsletter导航
近期新订阅的几封 Newsletter - 少数派
距离上一次 推荐 Newsletter 已经过去了快半年,这半年间,加入了 @王龙行 组建的Newsletter 创作者小群,认识了很多写 Newsletter 很棒的作者,也逐渐意识到 Newsletter 订阅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它能让人主动去获取优质信息,而非由算法推荐。 这半年来,也新关注了不少 Newsletter,这里把我的一些订阅源分享出来,也希望抛砖引玉,希望派友们也多多分享! 2022 年 3 月 17 日更新:我把一些订阅的 newsletter 集合放到了 这里 ,欢迎查看。 作者:方可成 订阅地址: 新闻实验室 这是我首个订阅的付费 Newsletter,之前看了数个月的 免费版本 ,质量很棒,方可成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一名助理教授,能够对社会热点新闻提供独到的分析,也会推荐很多高质量的书籍、文章等,是中文 Newsletter 中质量很高的存在。 作者:那个折耳根 折耳根和朋友们分享的每周中的所见所闻所想。 包含的内容挺广泛,新闻、播客、音乐等,和作者说的一样,是作者一周内的所见所闻所想。 作者:happy xiao 订阅地址: happy xiao 分享实用的效率方法,健康习惯,思维模式 近期开启了每天分享一些文章的日更节奏,有许多不错的文章推荐。 作者:Young 订阅地址: 1000小食报 从本土饮食出发,从个体经验和好奇出发 每周二发出的田野日志 顾名思义,是一个关于食物与人之间的故事的 Newsletter,内容很棒,人文和食物交融在一起的感觉很美妙。 作者:Mukti
近期新订阅的几封 Newsletter - 少数派
 

(二)Newsletter “主食”

这是我每期必看并且能从中收获颇丰的 newsletter,它们通常信息密度大,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但是相应的,阅读这些 newsletter 也需要我一段时间内保持专注,也会耗费我一些精力,所以他们可能读起来并不会太轻松。
 

1. 科技

不时会放出与 AI 相关的资讯,包括技术、商业等等方面的。
 
作者:Kevin(GitHub 的国际扩张战略高级主管)
Internet's only bilingual newsletter on the intersections of tech, business, money, geopolitics, and US-Asia relations.
作者的经历十分亮眼,每期 newsletter 都会提供双语版本,而且作者的观点十分有深度。
 

2. 设计

作者:DINGYI
💡
DINGYI 竟然订阅了我的 newsletter!
 

3. 传媒

作者: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主要是对社会热点新闻提供独到的分析。连我妈都知道方可成老师,我觉得我无需多言。
 

4. 人文社科

唯理教育简报定期呈现我们对于教育新闻、评论与研究的精选,希望为读者提供独特视角的教育动态。
由于我父母都是老师,所以从小到大只要和父母在一起,我几乎都在无时无刻接收与教育相关的信息,但是在阅读《Veritas Newsletter》之后,我也不禁惊叹道“原来教育还能这样!”
 
主要关注记录、挖掘科学创造、社会思想和个体生活。 我相信每一个人物、思想、事物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启发当下,看向未来。
每期的主体内容会围绕一位人物展开,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对主理人的内容涉猎、信息搜集整理以及输出的条理性感到惊叹。而且每期 newsletter 的结尾作者都会推荐几期播客,通常这些播客都非常合我口味,甚至每次看《棱镜通讯》都会首先看结尾的播客推荐。
 

5. 内容策展(Curation)

作者:Steve 及一众嘉宾
 
作者:知乎战略发展副总裁 Neo Zhang
 
作者:文浩
 
作者:炜晨
 
作者:Jimmy Wang
是我阅读过的最早在每期中加入与读者互动环节的 newsletter。
 
作者:陆屿
作者与我同龄,目前在美国念硕士。佩服他的人脉以及他对事物的自我思考。
 
  • 草稿拾遗
作者:潦草学者张宇
潦草学者的思考与感受 长期关注效率工具,互联网商业。
作者与我同龄,已参加工作。作者阅读非常广,并且他对事物的理解所表现出来的成熟始终让我对他的年龄表示怀疑。
 
作者:桌沿
作者与我同龄,在广州工作!广州终于不是文化沙漠了!作者在大学是学人文社科的,但是他的分享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并且他对互联网工具如 Notion、Figma 等的使用让我眼前一亮。
 

(三)Newsletter ”甜点“

我很期待更新的 newsletter,主要是因为这些 newsletter 我读起来很轻松!
 
作者:小样
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的 newsletter。
 
作者:南百城
 
作者:肉饼 & 花生酱
两位作者像是当代整天怨声载道的青年(比如我)的异类,即使分享的是不开心的事,她们传递出的情感仍然是温情的!
 
作者:Happy Xiao
Newsletter 短小精悍,作者在开头会很直接告诉你能从中收获什么,并且其中的信息分点非常清晰。但是我感觉有时候作者会比较偏激。
 

 

二、播客

很多主播都说,播客最大的作用是陪伴,其次才是传输知识。因为播客是线性的,会强迫听众必须顺着时间轴听下来,而且播客的信息密度也不大,所以十分适合在通勤、就餐的时候听。与 newsletter 一样,我同样建议大家大量订阅播客节目,想听的时候在软件里根据标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就好。
 

(一)播客”市集“

目前大家最喜欢的播客地图就是播客小镇了,同时小宇宙APP似乎每年都会发报告总结年度播客。从小宇宙APP或者汽水的每日推荐开始听也很不错。
 

(二)播客”主食“

以下的播客我会重点关注,差不多每期都听。虽然它们的内容不一定是我所学习的理工科范畴,但是主播们都会尽量让信息容易理解。某种程度上,播客信息密度低的缺点反而是优点,我不用承受如平常学习那么大的压力,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了解新知识、拓宽眼界。
 

1. 学术

借用《学术聊养院》的介绍,这四档播客是我的”吸氧充电基地“。在播客中能听到各位博士是如何失败如何成功的、如何不务正业的。既能让自己在欢笑中放松,又能从主播和嘉宾处学到不少。
 
随机游走|RandomWalk Theory
2021年10月11日,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经济学家David Card,以"对劳动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性的贡献"、经济学家Joshua D. Angrist和Guido W. Imbens,以"在因果关系分析方面的方法论贡献"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虽然诺奖评委会专门区分了三位获奖者的贡献以及获奖比例,事实上三位学者的研究有很多交叉,因此,也有人把此次诺奖称为"因果推断的胜利"。作为一种计量方法,因果推断究竟对经济学有什么重要意义?此次获得诺奖的三位经济学家究竟在因果推断领域作出了哪些贡献,又会对社会科学研究未来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政治经济学和统计方法的学者又是如何看待此次诺奖的呢?对于这些问题,Gareth、老徐、王也在本期播客中聊了聊他们的看法。【嘉宾】Gareth,《子非鱼》主播,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王也,纽约大学政治学博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后【主要话题】01:02 2021诺贝尔经济学奖回顾04:00 为什么政治学很容易接受了因果推断09:57社科研究方法的"民主化"23:42 经济学研究的转变26:52 Reduced form方法面临的危机44:15 社会科学与业界的合作与联系57:46还会出现重大的方法论突破吗?01:14:52 最近一项关于工具变量的研究01:23:40 因果机制的研究01:29:24 经济学诺奖对政治学的影响注:16:29 提到的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应为2019年【音乐】 But Beautiful-Bill EvansGymnopedia-NTH ComboJe te... more 24 Nov 2021 · 1 hour, 33 minutes
随机游走|RandomWalk Theory
主播: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徐铁青
 
主播:博士和燕燕、心安、正正、爬爬
 
主持:斯坦福传播系博士生樱丹
 
主持:资源经济博士柯紫
 

2. 泛文化漫谈

主播:记者徐涛
主播徐涛经常能请到相关领域的大牛作为嘉宾,比如我很喜欢的方可成、董晨宇老师。每期节目我都会很认真地看 shownote,如果是大学老师做客为嘉宾的话,我还会到老师的主页看看他的研究方向,并到学术数据库大致查一下老师的研究成果。
 
 

3. 经济

主播:《第一财经》杂志主笔肖文杰、许冰清
看似是两位主播在随性的漫谈中不经意间输出一些商业分析,但是记得有嘉宾在其他播客中揭秘过,其实他们的对话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甚至连什么地方用感叹词都会进行标注,就是为了让听众朋友有流畅的收听体验。
 
我收听的第一个播客,虽然是英文,但是难度还是可以接受。而且值得称赞的是,节目组对事件的点评比较中立,不会出现偏激报道和虚假内容。
 
子非鱼
「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E69 | 《梦想改造家》花130万造了一个"毛坯房",建筑学与经济学学者分别怎么看Introduction从一个"毛坯房"谈开去,Gareth与王春彧共同展示了,学科视角会导致怎样的思维差异。而回归到辩论赛的经历,他们又分别阐述了,"辩论"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曾经带给自己什么。当建筑学遇到经济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欢迎收听《子非鱼》与《空间》联名合作播客,倾听两位青年研究者的对话。Speaker王春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研究员Highlights01:59《梦想改造家》花130万造了一个"毛坯房"事件,经济学研究者有很多疑惑。15:10 建筑设计可谓"软科学",充满主观意志。21:53 经济学拿着研究方法找研究对象,建筑学更多基于研究对象匹配研究方法。26:52 经济学与建筑学研究在工作流上充满差异。33:22 学者的坐标定位依据:经济学靠"方法"差异,建筑学更靠"领域"差异。39:40 Gareth录播客热衷"抬杠"的理由。43:25 Gareth放弃辩论后,"抬杠"少多了。44:38 上一档节目,可以改变许多底层的自我认识。50:25 如果要办"阴阳怪气大赏",Gareth一定参加。53:12两位学者就彼此当年打辩论时"辩风"的高下之分,又开展了一场辩论。BGM*Anthony Lazaro - Sunday Breakfast*Mike Lazarev - Shimmer*Xavier Cugat - My... more 11 Jan 2022 · 1 hour, 2 minutes
子非鱼
主持:北大经济学博士 Gareth
Gareth 从经济学对嘉宾提出的问题,能让听众对节目讨论的主题有更深的认识。
 

4. 科技

主播:Kevin Scott(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of Microsoft)
节目多为 Kevin 与科技圈知名人物如进行对话,比如 Reddit Co-Founder Alexis Ohanian、计算机视觉领域专家李飞飞都曾作为嘉宾参与节目。
 
主播:半只土豆、感冒、瓜大爷、巧克力爱巧克力、慕容甜甜、白鸟、莫奇……
主播科普作家半只土豆算是播客插科打诨第一人,但是他的捣乱却又总是能让节目生动有趣的同时还能顺利进行,而且会让原本嘉宾已经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述的知识变得更贴近生活更有趣。
 
主播:设计师 JJ Ying、Leon Gao
我们的目标是让你的听觉更懂视觉。
刚开始收听时,感觉节目开头介绍中的这句话很矛盾,听觉如何能跟视觉联系起来呢?即使到现在我也没完全明白。不过我确实在节目中体会到了两位主播的热情。
 

(三)播客“甜点”

边做 PPT 或者边整理资料边听“甜点”播客,绝配!
 
最喜欢主播猫猪喜,虽然她也有关于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困惑,但是她能很形象且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迷茫、不知所措和困扰。
 
主播:Wei、Michelle
 

 

三、博客

博客的数量就比 Newsletter 多多了,但相反,我阅读和收藏的数量并不多。可能是博客更像是各个博主的个人网络日记,也有点像博主写给自己的树洞文章,也像留给最要好朋友的悄悄话。而且我没有使用 RSS 的习惯,所以看博客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主动搜寻信息的模式,既然在被动信息源方面我已经有挺多高质量的信息源了,除非博主的博客就是记录刊物的,并且我很喜欢,否则我一般不太主动去看。
 

(一)博客”市集“

互联网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很多博客集合或者推荐了。我偶尔会在空闲时间进这些”市集中“,抱着随便逛逛和寻开心的期望,随机点击一个博客链接,进入博主的数字花园也是以参观为主。
 

(二)博客”主食“

即使我在上文表示我没有主动看博客的习惯,但是还是有几个博客的内容让我既获益良多又心情愉悦。通常我会在周末的时候进入这些博客中逛逛。
 
  • 科技爱好者周刊
作者:阮一峰
从 2018 年 04 月 22 日开始连载,算是标杆了。我觉得这种连载也算是一种行为艺术了吧。
 
Mukti
2020年某月某日 北京·黑泉路 无题 不可思议。 我从三年前的4月19日开始写第一篇每周分享,到现在整三年了。 有一次我和WM老师出去玩,扔Ta一个人在宾馆,自己跑到网吧写分享。 有一次出国实在不想带电脑,就事先排好版,拿着手机填内容。 有一次离职之后可以完全抛开工作出去玩,因为想着要写分享,特意背上了电脑。 这三年里,"每周分享"紧紧地和我的日常绑在了一起,甚至成为了我的一个标签。 虽然三年过去我只收获了2000多个关注,但是我依旧乐此不疲地每周花时间敲出一篇。[......] 这是空缺的一期。 [......] 2018年6月2日 北京·奥森 摘抄 "我知道有一座星球,上面住着一个红脸蛋儿的先生。他从来没闻过花香,也从来没望过星星。他从来没喜欢过一个人。他一辈子除了把数字加来加去,什么也没做。可他还一天到晚反复念叨,他说:'我正在干很重要的大事,忙着呢!'这使他骄傲得简直不得了。可他根本不算个人--他是一只蘑菇!" --《小王子》 你忙吧 现在这个时代,有时候我们一些礼貌客气的词,说出来反而让人不舒服。 比如聊天结束,你说一句"行了你忙吧",仿佛不如说一句"我忙去啦~"。 当别人说一句[......] 2018年12月21日 山梨·富士山下 音乐:What A Wonderful World - The Innocence Mission 无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 奋不顾身的爱情? 最近我的朋友LCY恋爱了,我问他什么时候结婚,他说女朋友管他要五十万彩礼,他拿不出来。 我没有继续细问,不知道他女朋友是不是真的爱他,他又是不是真的爱他女朋友。这一笔不小的彩礼,是我这种还没有谈论论嫁的人不理解的。 其实,我不理解的事情还有很多,因为在我的观念里,爱一个人可以胜过一切现实的问题。每当我把这种类似现实的问题--比[......] 在vue3中input如何获取焦点? vue3 setup语法糖如何获取dom元素? 在 vue2 中,在组件上设置 ref 属性之后,就可以通过 this.$refs.ref 访问到对应的 DOM 元素。 在 JavaScript 中可以访问: this.$refs.usernameInput 如果需要聚焦到输入框: this.$refs.usernameInput.focus() vue3 中没有 $refs,而且没有 this,可以使用[......]
Mukti
作者:费照君
 

 

四、网站

网站的查看频率比博客要高得多,一般每天晚上会进网站看看,但是阅读就远没有博客那么仔细,更不及 newsletter 了,一般都是阅读一下标题,看到比较感兴趣的才会看全文。
曾经在研一还比较有空,还会抽空看看如 NEXTDRAFT、Slashdot、Insider、Sixth Tone 等等网站,但是现在几乎没有打开过了。
 
信息有 MIT 背书,质量非常高。建议中文网站与英文网站同时看,两个网站对科技资讯的地理属性侧重点不同,中文网站会更多关注国内的科技动态,而英文网站更多关注的是国外的。
 
中文互联网的 The Atlantic,是科学家说人话的集中阵地。
 

 

五、视频

我是哔哩哔哩的重度使用用户,虽然关注了数百位 UP 主,但是观看的视频绝大多数以娱乐放松为目的,比如看 vlog 和数码类视频。与学习相关的视频看的更多是网课和讲座,唯一与媒体或者说新闻关系比较近的就是睡前消息,我也的确是在睡前观看睡前消息,对于我,节目有点像民间版新闻联播。
睡前消息出镜人员马督工一贯喜欢在节目中”火力全开“,他比较出名的观点包括征收房产税和社会化抚养。
 

 

六、社交媒体

虽然我也玩多个社交媒体应用,但极少以它们为信息源。目前重点关注的只有两个微信公众号:正面连接和一时半刻。
正面连接是曾经在南方系媒体工作的曾鸣创立的关注非虚构的自媒体,文章非常有温度,最喜欢的是《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
而一时半刻是来自我的家乡——东莞的自媒体,其主要关注大湾区城市人文,它的文章总能让我了解家乡所不熟知的一面。
在微信上,除了我关注的几个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其他文章极少看。除非是朋友家人分享给我的,或者朋友圈看到的标题就挺吸引的。
 

 

七、其他

通常晚上回到宿舍还会浏览一下聚合导航站,比如 今日热榜。里面集中了知乎热榜、36氪、虎嗅网、第一财经等等的热门新闻,大多数就看个标题,比较少点进去。
其他就比较少看了。考完研有空那时会到图书馆看杂志,比如 Science、TIME、Fortune,不过现在不太有时间了。之后有了解过澎湃、新京报、端传媒、南方系,但是好像现在网络上对他们褒贬不一,而且我也有 newsletter 主理人筛选后的分享,就较少主动去看这些媒体了。
不刷短视频。
 

 

八、分享

(一)Newsletter 接触轨迹

其实本科的时候看的最多的是公众号,后来就不在微信上面看,转到轻芒杂志上面看。当时觉得这阅读体验真棒呀,设计也很赞,可惜之后停止服务现在也倒闭了。之后就是在各网站和博客获取信息。
接触 newsletter 是在今日热榜里面翻到设计师张梦晗, Melodie 的博客:
感觉网站挺小清新的,同时也看到里面有订阅 newsletter 的选项。因为之前考雅思看过一些英文文章,里面有出现过 newsletter 这个单词,所以看到订阅选项的时候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上网查了查,了解过后就尝试订阅了。Melodie 发给我的 newsletter 很棒,文字很温暖,也是是小清新的感觉。不过里面的链接几乎全部都指向外网,绝大部分都打不开。后来她的 newsletter 停更,也就没过多了解了。
直到研究生开学左右看到了下面这篇文章,才开始重新了解并订阅 newsletter。
关于 Newsletter,我想和你分享这些 - 少数派
RSS 在少数派上已经有了不少介绍及分享的文章了,其中 @Tp 的 高效获取信息,你需要这份 RSS 入门指南 对 RSS 阅读的 What、Why、How 都做了很详细的解读。对我来说,RSS、Newsletter、Podcast 是三大宝,少数派中 Newsletter 的内容还不是特别多,所以这篇文章我想着和大家分享下我的 Newsletter 食用方法以及我的一些 Newsletter 订阅源及推荐几个「导航网站」,为少数派社区 Newsletter 板块添砖加瓦。 关联阅读: 维基百科的定义中,Newsletter(电子报)是社群或商家根据邮件列表发送给其相关对象的电子通讯刊物。对我来说,Newsletter 是一封准时抵达的信件,我每天早上看到我的黑莓 Classic 上呼吸灯闪烁,就像是哈利·波特收到霍格沃茨录取通知书的感觉。 借用方可成的一段话 有句话说,吃什么,你就是什么。其实,这句话从物质食粮扩展到精神食粮同样成立--读什么,你就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人懂得健康饮食:少吃垃圾食品,少摄入糖分,多吃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其实,我们也应该用心打造自己的媒体食谱:摄入均衡、充分的信息营养,摒弃低质的信源。 Newsletter 和 RSS 有些类似,没有标题党,没有信息轰炸,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内容。QUARTZ 2016 年做过 一个调查 ,对全球各地的 1357 位 CEO 的信息获取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Newsletter 是最为常用的信息来源(这个调查报告还有其他挺有趣的内容,欢迎点击链接阅读)。不过西方国家对于邮件的依赖度比中国高不少,这个结果也许不太适用于国内的情况,但至少能侧面证明 Newsletter 这种获取信息的手段是得到认可的。 订阅 Newsletter 的方式很简单:在订阅一栏输入你的邮箱地址即可,一些订阅源会向你发送一封确认邮件,确认之后即可加入邮件列表。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邮箱地址有可能在收信时不能正常接收邮件,最为保险的方式为选择国外的邮件服务提供商。 @DrSelfie 做的邮件列表,每周一到周五推荐一个提高生产力的技巧,每周六推荐一本提高生产力的书籍。我挺喜欢他们这份
关于 Newsletter,我想和你分享这些 - 少数派
 

(二)播客接触轨迹

其实先接触的是英文播客(podcast),没想到吧!
大二的时候想考雅思,想找点材料练听力。一开始听的是 APP 每日英语听力里面的 VOA English。听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有点无聊,上网查找过后就发现了 podcasts。
第一个订阅收听的节目就是 Planet Money,还会收听 The Tim Ferriss Show、This American Life、TED 等等。订阅的英文播客不是很多,因为我听一遍几乎听不懂,所以平均每集会重复听至少 2 遍。
那时是 2018 - 2019 年,在接触 podcast 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中文播客,不过那时的中文播客还不多,而且我还有考试的任务,所以故意不收听中文播客。等考完雅思,才开始收听中文播客。
 

(三)为什么喜欢听播客

1. 补充信息

如果说播客是主要信息来源的话,我是不赞同的。文章甚至视频的信息密度都比声音要高得多,不过在就餐、通勤等等不方便看文章和视频的时候,播客似乎是唯一可以接收的信息来源,只有一个选手参加的比赛,那这个选手当然是第一名了。
而且我收听的节目绝大多数都对谈类,也可以算是访谈节目音频版。如果我对节目中所谈的内容感兴趣,我会阅读节目 shownote 列出的延伸阅读材料,并且搜索和阅读嘉宾的文章、论文等互联网痕迹。由于被邀请上节目的嘉宾,要么是行业里的大牛,要么很善于表达或有很有趣的经历,某种程度上,播客算是声音版的人物志。
 

2. 充实感

与我喜欢在通勤的时候听播客不同,我爸就喜欢听音乐,并且他还认为通勤的时候听播客会分散注意力。某种程度上,这也有道理。不过在吵杂的地方听音乐我总觉得是一种浪费,既是对通勤时间的浪费也是对音乐的浪费。我是不太能接收听音乐单纯为了放松的这种行为。即使听主播聊一些有的没的,我会有一种充分利用了时间的充实感,不过换个说法,这可以称作“生产力成瘾”。
 

3. 亲近感

以我目前仅有的互联网冲浪经历,播客是最容易听到负面情绪的地方。经常有主播在节目里表示累、苦恼、伤心……并且公开希望得到安慰。这些负面情绪的表达让我觉得很真实很亲切,原来主播和我一样,不是每天都光鲜亮丽的。
 

(三)媒体膳食摄入习惯

一般每天学习的时候会把邮箱打开,学累了会挑一篇简短的中文 newsletter 看看放松一下,或者上新闻聚合网站看看各平台的热搜,等晚上回到宿舍大概 9 点过后就会集中开始看 newsletter 并对喜欢的文章做笔记并进行收藏。
博客和网站其实现在打开的频率比较低了,也是比较疲惫的时候边听音乐边点开放松一下。
每天洗漱、吃饭、通勤走路的时候都在听播客。
睡前一个小时左右会刷一下 bilibili,看到十分感兴趣的而且时间允许的话会点开看,不然就添加到”稍后再看“,等到周末的时候再看。马督工的睡前消息会在做睡前拉伸的时候看。
其他渠道的文章会统一发到电脑进行观看。
 

(四)如何整理

💡
其实我有 5 个整理通道,分别是邮件自带的存档、Edge 浏览器自带的集锦、Cubox、Guardo、Notion。
如果一篇 newsletter 有多处让我有启发,会先保存到邮件自带的存档,再打开 newsletter 的页面端,把原网页保存到 Notion ,并对其中感到启发的部分通过搜索做简单的拓展阅读,并在 Notion 中整理。
而 newsletter 或者其他渠道推荐的文章阅读完觉得值得收藏的话,如果有时间会直接保存到 Notion 并适当做一些笔记,如果暂时没时间,会把英语文章保存到 Guardo,中文文章保存到 Cubox。如果认为文章只是粗略看过,觉得不错,并且短时间内会重新进行认真阅读,会保存到集锦。
喜欢的播客也会把链接发到电脑端,阅读一下 shownote,再保存到 Notion。遇到信息量比较高的还会使用飞书妙记对语音进行识别,看看主播和嘉宾的语言是如何组织的。
很少遇到有收藏冲动的视频。喜欢的知识类的视频会保存到 Notion,其他譬如影视类、教程类会保存在 bilibili 的收藏夹。
微信文章还是会通过邮件或者 flomo 把链接发到电脑端进行查看。我就不喜欢微信的阅读体验。(大公司、垄断、去中心化不是本篇博文讨论的内容,但是欢迎联系我进行对线。)我只是觉得微信端的跳转界面太卡,而且搜索也很不方便。或者说,没错,我不喜欢内嵌的定制 H5 设计。
 

(五)关注点

现在会重点关注作者,特别是热衷知识传播的学者或者专家。比如方可成老师、董晨宇老师、温铁军老师、翟东升 老师、Kevin Scott、pluskid 等等。因为我比较关注如何在科研领域或者专业领域”说人话“,通过媒体进行知识传播并得到认可的专家学者们在这方面都做得很棒!
此外还会关注“可视化”,我知道往往科研和可视化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但即使是我在学习的神经网络,也有很多网站把可视化做得非常直观漂亮!回想本科学 C 语言的过程,虽然能使用 C 语言操控单片机或者在 PC 端实现一些算法,但是在可视化环节总是局限在黑乎乎的终端。后来上了 Java 和 C# 的课,虽然已经能够写出窗体程序了,但是总是感觉像是 Windows XP 的设计。Fluent Design、Material Design 似乎离我的专业非常远,但是还是希望能在互联网冲浪的途中发现成功结合的案例。
 

(六)翻阅媒体食谱的自我修养

随着年龄和学历的增长,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虽有进步,但越发不敢低估事物的复杂程度。如很多学者专家所说,理应包着批判的眼光阅读信息。
比如公众号「大碗楼市」被删除的一篇 10W+ 文章《世纪大通胀中,一场金融战打响了!》,将拉闸限电与国际金融战进行关联,作者认为拉闸限电是为了夺取定价权。当时看的时候按我浅薄的认知(说白了其实我不懂经济金融)感觉文章逻辑是自洽的,但是还是持怀疑态度。后来果然事件得到了更广泛的讨论并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辟谣。
 

(七)强迫自己接受英语信息

即使英语文章往往要很吃力才能看进去看懂,英语播客还是要反复听多遍才能明白,但是我每天还是会强迫自己接收英文内容,希望英语水平即使不提高也不要退步太厉害吧。
 

 

九、Q & A

(一)每天会投入多少时间来阅读媒体内容?

平均大于等于 2 个小时吧。周末可能会更久一点。周末会尝试清掉邮件存档、集锦、Cubox、Guardo 里面的存货,把收藏和笔记做好。同时也会翻看 bilibili 积累了一周的稍后再看。耗时还是挺久的,如果没有与朋友有约的话,大概率也是对着电脑度过两天。
 

(二)订阅这么多信息源,真的看得完吗?

看不完。
虽然我自认为没有受 FOMO 影响,但还是会尽量把“未读”都看完,做不到面对“未读”仍能泰然自若。但是在听了《棱镜通讯》推荐的播客《017. 我的 RSS 订阅就像是我的个人图书馆》之后,我开始尝试改变。
To return to information overload: this means treating your "to read" pile like a river (a stream that flows past you, and from which you pluck a few choice items, here and there) instead of a bucket (which demands that you empty it).
 

(三)一个工科硕士阅读那么多非专业的信息算不务正业吗?

算。
 

(四)接受的信息不算少,那现在周围有能比较聊得来的朋友吗?

没有了。
原来有一位高中的同学阅读面也很广,也很有独特的见解,现在他去了深圳某大厂工作,他很忙,我转给他的 newsletter 也很少得到回复了。
其他觉得聊天很有收获,让我有开心的感觉的就是两位长辈了,一位是高校的老师,另一位在金融领域工作。但是我与他们的年龄和辈分相差挺大的,相比之下我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还是非常浅薄,所以我与他们相处一般不太敢发声,聆听通常已经有很大收获。
最近通过回复邮件与 newsletter 主理人进行了一些互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比较有共鸣的朋友了吧。
 

(五)现在阅读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什么疑惑吗?

我一直对此有疑惑,我摄入的信息到底有什么用?
虽然刘擎教授说过:
好像价值观没有用了,利益有用。但如果没有价值观,你都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的“利益”。
但是我确实目前既没有通过交流分享真正交到朋友,又没有得到得到如金钱等实质性的收获。如果说精神上加深了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自我得到了提升,那我要反问一句“So what?”然后呢?
而且很多网友说通过作品,与作者有共鸣。有时候,我觉得这很奇怪,知道“压榨基于价值”之后,为什么没人说自己和马克思、恩格斯很有共鸣?但是如果真的说自己与马克思、恩格斯很有共鸣,又会觉得很讽刺。
 

(六)接触过了不同的媒体形式,你会对其区分贵贱吗?

不会。
借用地心引力 newsletter 的一段话。
粗暴地抵制抖音和无脑地吹捧 RSS 都是一种狭隘,希望那些朋友们可以像李如一一样去思考一下为什么不需要刷抖音,为什么我们要放弃一些「便捷」。
#189 李如一:对互联网的幻灭,以及一些理想主义的对抗
因为对互联网感到「幻灭」,所以选择与互联网保持距离,重新发现「实体物」的意义。但,依然很喜欢互联网,并且还在不断体验各种新鲜好玩的 APP。 这样的说法听上去的确有些矛盾。但如果进一步说,对互联网的幻灭之感,并不是因为科技让世界走得太快,恰恰是觉得它走得还不够快。会觉得更加「矛盾」了一些吗? 声东击西五周年之际,我们与 李如一发起了一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变化的讨论。而这期节目正是 五周年 节目中未能完全展现的内容。 这场对话的关键词之一是「五年来的变化」,但我们也谈到了过去几十年来依然保持了原样的那些事物,比如尼尔·波兹曼的寓言以及人人都知道的「娱乐至死」;又比如电子书和音乐软件,至今未能取代实体书和唱片机。 至于为什么说本次对话的关键词依然是「对互联网的幻灭」与「实体物」,就请亲自收听本期节目吧! ▼主要话题 [00:40] 互联网的幻灭 [14:04] 抱怨这个世界走得慢,其实很没意思 [23:11] 当你过云端生活的时候,意味着你的一切都是租的 [27:55] 跟互联网离得远一点,但我不想放弃它 [34:01] 实体物的价值无可替代 [39:55] 媒介反思值得更多公众讨论 ▼相关节目 #187 五周年特番:李如一 x 益康糯米 x 谷大白话 ▼音乐 ▼关于节目 Bigger Than US,渴望多元视角,用发问来探索世界。 ▼关于我们 声动活泼的宗旨是「用声音碰撞世界」,并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思考养料。
#189 李如一:对互联网的幻灭,以及一些理想主义的对抗
而且董晨宇老师也说过,即使想提《娱乐至死》,要首先明白作者当时批判的是电视,但是当时并没有批判电话。
电话出现的时候,人们谴责其让人们见面联络感情的机会减少了,但是没有指责更早出现的 ATM 机;电视出现的时候,人们大喊电视节目”娱乐至死“,但是没人指责电话;互联网出现的时候,也没人指责电视和电话。想指责短视频的短平快为什么不同时谴责微信推文让大家都不去读书呢?
董晨宇在节目里想表达的是新技术的出现必然是伴随着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并存的。我觉得可以类比到这个问题。是的,大家已经习惯了电视互联网和微信推文,这些形式也有对应适合的内容。短视频很适合看小姐姐跳舞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180 伯内斯,和后来那些操纵大众情绪的手
不断反转的「事实」,极端表达的观念与爱恨,让共识越来越难以缔结......社交媒体时代,这些情况都并不稀见。但这真的只是社交媒体时代的问题吗? 本期节目,我们依然想从过去找到一些讨论线索。和新闻学学者 董晨宇 一起,我们谈到了许多历史上的小故事:比如在 20 世纪 20 年代,好彩香烟(Lucky Strike)为什么变成了女性追求自由的符号;弗洛伊德的外甥爱德华·伯内斯是怎么成为「现代公关之父」的;又或者是,一个乌干达的小孩,为什么能够在 Youtube 上迅速激起人们的同情? 借由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理论,我们在回溯历史的同时,也尝试理解一个朴素的问题--从古至今,大众情绪和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是什么样的「看不见的手」在操纵这一切? 当然我们在节目的最后,也讨论了我们作为个体,如何能保持独立和理想,少受到这些「手」的操控和影响。董晨宇老师也推荐了不少传播学书目,你可以在下方的 show note 中找到它们。 你也可以将这一期,看作为和方可成老师探讨的这一期 充满愤怒和假消息的社媒会好吗?我们去历史中找了找答案 的后续延展讨论。希望能给你带来更多启发。 ▼主要话题 [3:15] 好彩香烟的故事:塑造大众观念是基于情绪而非事实 [16:56] 「做内容是作加法,做人设是作乘法」 [32:47] 狂热分子加入集体运动的原因 [42:24] 「沉默的螺旋」越大,社会压倒性意见也会越明显 [53:58] 技术在社会语境中有偏向性 [57:00] 对于公共讨论,「可被说服性」非常重要 [01:06:34] 面向学生做媒介素养教育的尝试 ▼相关节目 #172 充满愤怒和假消息的社媒会好吗?我们去历史中找了找答案 ▼延伸阅读 爱德华·伯内斯:奥地利、犹太裔美国公共关系学家,著有《宣传》和《舆论的结晶》,被称为「公共关系之父」。 艾维·李(Ivy Ledbetter Lee):美国著名记者,公共关系职业的创始人之一。 约翰·杜威(John Dewey):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 实用主义哲学家。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作家、记者、政治评论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李普曼在他的报纸专栏和几本著作中评论媒体,最著名的是他在 1922 年出版的 舆论。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提出了公共领域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Social-judgment Theory):心理学家萨夫·谢里夫(MuzaferSherif)研究发现,人们根据已知的或已有的感觉来吸收、同化新信息,在此基础上对陈述形成可接受与拒绝的态度。 认知失调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沉默的螺旋: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主要观点为,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多数人一致,他们会勇敢的说出来。而媒体通常会关注多数派的观点,轻视少数派的观点。于是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多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人民公敌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 1882 年创作的剧散文。 ▼音乐 ▼关于节目 Bigger Than Us,渴望多元视角,用发问来探索世界。 ▼关于我们 声动活泼的宗旨是「用声音碰撞世界」,并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思考养料。
#180 伯内斯,和后来那些操纵大众情绪的手
所以我觉得形式不能区分贵贱,但是内容是可以区分贵贱的。罗翔老师也说过:
有三种类型的内容,分别是小黄书、郭德纲的相声、莎士比亚全集,如果给你来看,大概率会选郭德纲相声。但是如果只能选一项放入图书馆,大部分人一定会选莎士比亚全集。
而且感觉想通过如此对人,也就是接收者进行界定也挺难的(如果偏要这么干的话)。如果一个人又写 newsletter 又发布播客还有自己的网站而且还对”高贵“的媒体保持关注,但是同时又喜欢抖音呢?
 

(七)如何看待非虚构?

某一段时间很喜欢,诸如人物、正午故事、真实故事计划、故事FM 等等,姑且也把 The American Life 包括进来吧。但是很快新鲜感就过去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没有再集中看了。
是的,我知道写好非虚构故事需要很强的功底和很扎实的文笔以及一定的天赋。但我发现其实我好像也不是那么关心别人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感动。故事主人公的勇敢、坚毅、乐观、开朗……的确有带给我启发,但是又确实没有让我的生活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不过最近突然很喜欢正面连接,表述能力太匮乏了,说不明白为什么。
 

PS

原本想起名为“我的信息渠道”,但受到“Steve说每周通讯”的启发,顺着”媒体膳食“查到了”媒体食谱“。
  • records
  • 我也开始写 newsletter 了我也开始写 blog 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