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喜欢用微信发文件呢?!
2022-10-2
| 2024-11-8
字数 971阅读时长 3 分钟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一、轻量个屁

我不是互联网 OG,我用过的微信有塞班版、UWP 版、安卓版。我很记得,微信安卓版一开始的安装包体积就真的比 QQ 小很多,而且功能也就真的只是聊天。
后面推出的发图片、发文件、朋友圈功能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的,我觉得这些功能都能用其他专一的软件或者服务解决,新加的功能让微信的体积越来越大。
功能加多了就算了,看了很多分析,才发现原来微信也是一座屎山。聊天记录会多复制很多份;下载的文件在系统自带的文件管理器里无法被检测到,一定要回到特定的聊天里才能查看;微信自己的软件资源没有得到复用,比如同一个图标文件要存储很多份;小程序一点也不“小”,是用 H5 技术实现的,每个小程序的组件都一大堆,而且还不能删除……
 

 

二、不知道有种东西叫邮箱吗?!

据我观察,喜欢用微信发文件的同志们都是在电脑用微信客户端的,要发文件直接把文件拖进微信客户端里。怎么大家都不知道电脑发了手机再查看,会有可能在电脑和手机都产生文件吗?都是同一个软件,为什么要在不同设备上产生那么多份冗余?!
大家是都没有实习或者工作过吗?是没有使用过工作邮箱群发文件吗?即使设置了免打扰,每天各个群不断有人说话感觉好烦。
而且老师单独发文件和在项目组里发文件也用微信真的让我很不爽,一下子发一个几百兆的压缩包真的会让我在心里抱怨。老师经历过 PC 时代,竟然也不知道用邮件发重要文件,学校用那么多钱给每个师生办的企业邮箱就成了摆设。真傻逼。
 

 

三、这不应该无所谓

身边的同志除了几个能力很强的程序员朋友,其他同志都不知道微信会占用很多存储空间,只是在换机或者系统提示空间不够的时候,才调侃地说想教张小龙做产品。在平时,大家依旧乱发文件。
目前了解到真正的微信清理办法,就只有备份聊天记录,删除软件重装之后重新导入聊天记录。无论如何注意,最后都无法避免重装软件,但是平时对操作多注意一些,配合系统自带的垃圾清理,还是有机会把软件重装时间往后延的。
 
 

 

四、我的应对方法

向别人发文件的时候,我会询问能否用邮箱发,如果可以的话,我在发邮件之后,会在微信告知对方我已经发了,请注意查收。
我还拒绝在电脑安装微信客户端,我拒绝使用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如果要跨设备传输文字或者链接,我会使用网页版的 flomo,如果要手机和电脑相互传输小体积文件,我会用蓝牙,大体积的文件就只能用数据线传输了。
 

 

五、延申阅读

微信是如何一步步告别「小而美」的? - 少数派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大雾重重,时代喧哗造物忙。火光忷忷,指引盗寇入太行。 不久前微信因推出 输入法 再次冲上热搜,由于越使用占用空间越大,又一次激起了人们对微信「小而美」的调侃。 为什么微信越来越臃肿了?在过去十一年来,微信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超级 APP 的?为了了解背后的发展故事,我作了此文加以梳理。研究中国最大的社交软件的发展史,其实也是研究过去十几年来简中移动互联网的变迁过程。同时我也想解答一个徘徊在脑海许久的疑问:在摇滚精神和改革开放理念下成长的一代人、简中世界互联网的掌门人、作为新中国历史以来最成功的阶级上升案例,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勇者变成恶龙的? 今年是世界末日后的第十年。在今天,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或已经遗忘了 2012 的含义。但在十年前,桌面互联网发展的高峰之时,新兴媒体里关于世界末日的讨论贯穿了 2012 年始末。2012 贴吧也是那一年里最热门的百度贴吧之一。有人发帖说自己变卖了全部家产,准备在末日到来前玩个痛快。 待到末日论调随新年钟响而息鼓偃旗,人们发现生活还要继续;曾以为世界将有很大的变化,然而现实来临时却总是似是而非,但未来的确将有所不同。 2011 年,采用三明治架构的、被视作时代经典的 iPhone 4 进入中国市场;同年,iPhone 4S 在乔布斯逝世前一天发布,被喻为乔布斯的遗作,引起了热烈的抢购和黄牛加价。「割肾换爱疯」的梗也从那时流传开来。十月份,《乔布斯传》中文版上市,成为当年排行第一的畅销书,销量甚至力压了当时常年霸占销冠、各有新书的韩寒和郭敬明。在一篇《萌芽》杂志对韩寒的采访中,萌芽编辑问韩寒对智能手机的看法,韩寒说自己还在用着诺基亚,键盘打字很流畅,对没有键盘的智能手机还是有些顾虑;但应该迟早还是要换的。这也是那时很多人的看法。 同在 2011 年 10 月,雷军带着团队研发了一年多的初代小米开售,以 1999 的价格开启了连续数年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浪潮。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艾媒咨询的数据,在 2011 年前,市场上最主流的手机品牌是诺基亚、苹果、索尼、三星、摩托罗拉等,基本都是海外品牌;等到 2012 年,国产品牌成功崛起,占据了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手机网民数也一跃达到 3.9 亿,并且超过了整体网民比例的 70%。 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原本在桌面互联网时代已成鼎力之势的百度、腾讯、阿里御三家顿时感到危机,已有的市场优势或许不保。三家都开始想方设法地争夺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入口。 当时,由于灾难片《2012》的流行,很多媒体借用影片里诺亚方舟的概念,将 BAT 之间的这场竞争称之为「抢夺前往移动互联网最后的船票」。在新的大陆上,群雄逐鹿,试图成为秩序的新任主宰。 2011 年 1 月 2 号,一个名为「gzallen」的 id 发了一条饭否:你问我们和竞争对手比有什么区别,我说我们没有他们那些臃肿艳俗的部分。 20 天后,初版微信上线。而这个「gzallen」就是微信之父张小龙。十一年过去,微信作为一个涵盖方方面面生活场景的超级 APP,以动辄数十个 G 的空间占用成为中国人民手机存储空间里最臃肿的应用。 2011 年时,QQ 的用户增长进入停滞,各项指标增长放缓,对于以 OICQ 起家的腾讯而言,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同一时期,一款海外应用 Kik Messenger 进入中国互联网从业者们的视野,业内纷纷讨论起这一类应用形式将引起的社交网络革命。微信在此时推出,也是腾讯致敬友商的老玩法。 不过,所谓闻道有先后,抄也得讲个顺序。当时国内模仿 Kik 的最成熟的产品是小米的米聊。 米聊曾一度被视为小米最有价值的财产之一,比微信早一个月发布,是国内最早的移动端即时通讯工具之一,曾拥有数千万用户。微信、米聊,加上中国移动推出的飞信,是那时最有前途的社交软件。 遗憾的是,在腾讯熟悉的社交战场,米聊和飞信作为后起之秀没能抗住自己的阵地。由于用户数目激增,米聊服务器经常宕机,体验变差;飞信本着为老板的 KPI 服务的原则,设置收费墙卡住电信和联通卡用户。反而微信趁着两家不利,陆续推出了漂流瓶、附近的人、摇一摇等杀手功能,让早期的微信具备陌生人社交的可玩性。 如今风口过去,飞信、米聊相继关停,Kik Messenger 也沉寂于往事之中,The winner take it all.
微信是如何一步步告别「小而美」的? - 少数派
  • records
  • 重阳节登山记我的朋友英年早婚了
    Loading...